自2012年12月以来,日元兑欧元和美元大幅贬值。传统的经济学推理会认为,这只是日本相对于-à-vis美国和欧元区的竞争力的提高。衡量价格竞争力的标准方法是计算一个国家的实际有效汇率,这是基于以下假设:所有的贸易商品都是用于消费或投资的,而且这些商品的所有附加值都是100%在当地生产的(阿明顿1969;McGuirk 1987)。

然而,全球价值链的扩散需要更细致的视角。生产过程在国际上是分散的,中间产品占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重点是:

  • 相对于美国和欧洲,日元贬值往往会降低日本制造的商品价格;但
  • 它还通过降低来自日本的中间投入成本,降低了美国和欧洲制造的商品的价格。

此外,日本向许多国家供应零部件,特别是在亚洲,这些国家反过来又向美国和欧洲提供零部件,因此整体影响是模糊的。

反映国际化生产的新方法

近年来,出现了两种主要方法,将国际生产分散纳入衡量实际有效汇率。我们最近对全球价值链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回顾了这些方法,并探讨了其实证相关性(IMF 2013年)。我们发现它们都提供了有用的新见解,但关注点略有不同。

  • Bems和Johnson(2012)提出的第一种方法是用“要素”而不是“商品”来衡量竞争力。

他们认为,有效汇率应该揭示作为商品一部分而不是商品本身进行交易的“要素”或“任务”的竞争力。这一版本的汇率指数(即实际有效汇率)使用(i) GDP平减指数来衡量相对价格的变化,因为它们是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成本的最直接的汇总衡量标准,(ii)双边贸易增加值来构建权重。

  • 第二种方法由Unteroberdoerster等人(2011)使用,后来由Bayoumi等人(2013)开发,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的竞争力,同时考虑到生产中进口投入的存在。

具体而言,在新公式中,中间投入成本的变化反映在实际有效汇率中。这一版本的实际有效汇率使用(i) GDP平减指数来衡量相对价格的变化,(ii)双边贸易总额以及嵌入在可贸易品中的增加值的国内外构成来构建权重。

其他的竞争力衡量方法各有利弊。Bems和Johnson(2012)开发的指数比较简洁,理论上更适合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增值出口或包括净出口在内的任何其他增值变量的竞争力。实证应用包括预测增值贸易模式、净出口和评估一个国家的长期成本竞争力。然而,他们的指数对于检验商品贸易模式本身可能不是最优的。

另一方面,Bayoumi等人(2013)的方法更适合衡量总产出、贸易总额或任何其他“总”流量(出口和进口)的价格竞争力。实证应用包括预测总贸易模式和评估一国货物出口或进口的竞争力。

关于竞争力,不同的衡量标准告诉我们什么?

新措施的经验相关性如下图1所示。每个面板显示三条线:(i) 1995M1至2012M12期间的标准实际有效汇率,(ii)衡量贸易“任务”竞争力的汇率(Bems和Johnson(2012)开发的指数的代理,以下简称为任务中的reer),以及(iii)衡量贸易货物竞争力的汇率,但对进口中间体进行了调整(由Bayoumi等人(2013)开发的指数,以下简称为货物中的reer)。对有投入产出表的42个国家的样本计算了标准权重和增值贸易权重。

图1.比较实际有效汇率的衡量标准

来源:经合组织、基金组织工作人员估计数。

标准实际有效汇率与纳入全球价值链的新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中国和日本来说,任务周转率和商品周转率都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升值幅度高于标准实际有效汇率。从累积的角度来看,REER-in-Tasks表明两国将额外升值27%(相对于标准汇率)。对美国来说,替代措施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标准税率相比,美国的竞争力会逐渐提高(累积约15%)。对德国来说,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压缩,导致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替代指标的下降,弥补了此前的上升。标准方法和替代方法之间的大部分经验差异是由价格(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差异来解释的。替代指标显示,除了中国以外,这些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的变动。中国的商品收益率(reer)相对于任务收益率(reer)的升幅较小(14%)。这一差异反映了货物reer所反映的进口中间投入的相对成本节省。

对于范围更广的国家而言,任务回转率和货物回转率之间的累积差异很常见,但通常很小(见图2)。然而,当这些差异确实存在时,它们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在欧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如爱沙尼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如中国和越南)中,纳入全球价值链的两种竞争力衡量指标之间的累积差异最大。对这些国家来说,参与全球价值链有助于抵消国内成本上升的影响,保持竞争力。虽然规模较小,但对于许多在全球价值链中良好整合的发达经济体而言,情况恰恰相反。新兴市场经济体进口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上升,削弱了它们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生产环节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所带来的竞争力提升。

图2.实际有效汇率衡量指标的变化

来源:经合组织、基金组织工作人员估计数。

总的来说,当用货物回收量而不是任务回收量来衡量竞争力时,升值和贬值都倾向于较小。这表明,进口投入的使用通常会减缓竞争力的变化。例如,日元贬值通常会导致亚洲产品相对于-à-vis日本产品的竞争力下降。然而,如果他们从日本进口很大一部分中间投入,日元贬值的不利影响将得到部分缓解。

结论

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研究结果和政策影响如下:

  • 与标准方法相比,将全球价值链纳入实际有效汇率的衡量,为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见解。
  • 与标准方法的差异包括权重(总额与增值贸易权重)和价格(CPI与GDP平减指数)。

大多数差异源于后者。因此,实证结果与比较使用不同价格指数计算实际有效汇率的研究相似。

  • 新指标之间的差异通常很小。然而,对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更大角色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观察到的差异更大。当它们存在时,这些差异为全球价值链对商品竞争力的作用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 因此,纳入全球价值链的实际有效汇率新指标是对现有竞争力评估工具的有益补充,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指标的衡量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阿明顿(Paul S . Armington, 1969),“根据生产地点区分产品需求的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文集,第6卷,159-78页。

Bayoumi T, M Saito和J Turunen(2013),“衡量竞争力:货物贸易还是任务贸易?”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文件13/100,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ems, Rudolfs和Robert C Johnson (2012)增值汇率, VoxEU.org, 12月6日。

McGuirk, Anne K(1987),“工业国制造业贸易价格竞争力的衡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文件87/34(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贸易互联性:具有全球价值链的世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文件(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Unteroberdoerster O, A mohammad, and J Vichyanond(2011),”亚洲供应链, VoxEU.org, 6月12日。

1995年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