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xEU 全球经济 国际贸易

通过出口和外国附属公司的存在来学习

“从出口中学习”指的是企业在开始出口后所经历的生产率提高。这些进步被认为是由于获得了新的知识和资源。本专栏利用日本公司海外活动和附属关系的数据,探讨了出口学习效应的一些先决条件。研究发现,进入那些没有附属公司或子公司的市场的公司,从输出生产力中获得的学习最多。这些发现对新市场进入的时机有一定的影响。

许多研究已经指出,开始出口的公司(在开始出口之前)比非出口公司表现得更好(Bernard and Jensen 1999)。然而,这种从企业出口前绩效水平到出口状况的因果效应并不是关系的全部。

出口公司在开始出口后可能会取得更好的业绩,例如,将目的地国家的当地需求纳入其产品,利用目的地国家赋予的更好的资源,和/或自我培训公司的内部业务。

这种从企业出口状况到出口后绩效的额外因果联系被称为“出口学习”。大量的文献一直在检验“输出学习”这个故事的实证意义。De Loecker(2007)的一篇著名论文报道了这种效应的存在。在这项研究之后,包括Manjon等人(2013)和De Loecker(2013)在内的一些文献报告了基于更精确建模的出口动态和生产力度量的细化结果。利用日本企业层面的数据,Kimura和Kiyota(2006)还报告说,出口企业经历了更高的生产率增长。1

虽然出口学习的理论说明相对直接,但现有文献中的实证证据仍然是混杂的。虽然上述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输出学习机制的存在,但Keller(2004)和Wagner(2007)提供了反对这种机制的反证据。最近的几项研究为这些相互矛盾的结果提供了解决方案,包括Yashiro和Hirano(2009)、Damijan等人(2010)、Ito和Lechevalier(2010)和Ito(2011)。这些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出口学习,并发现出口前的研发(R&D)强度、企业规模和出口目的地的特征对出口学习机制的有效性有影响。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和政策问题是,是什么使企业能够从企业业绩方面利用出口的好处。

新证据

在此背景下,我们揭示了新的企业层面特征——即出口企业关联公司的海外活动(Hosono等,2015年)。更准确地说,我们利用日本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了从开始出口到企业各种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考虑到出口企业的附属公司(例如自己的子公司和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是否已经位于国外,这是一个重要的企业层面特征。

我们可以预期,在没有附属公司在国外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公司开始出口的市场- -比有附属公司在国外的情况下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出口带来的业绩收益,原因有许多。首先,在后一种情况下,公司可能已经通过海外关联公司获得了关于当地客户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企业可能向母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出口,因此很少有机会自己了解当地市场。最后,与上述两个原因相反,如果关联公司向出口公司提供当地市场的详细信息,它们的存在可能会通过出口加速公司的学习。在出口公司在国外没有关联公司的情况下,与前面的观点相反,我们可以从第一次进入国外市场中获得纯粹的学习效应。我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使用一个独特的公司级别面板数据集对这一猜想进行实证分析,该数据集使我们能够确定开始出口的公司、停留在国内市场的公司以及其关联公司的海外活动。

我们依赖于两个公司级数据源。首先,企业出口状况和财务特征的信息来自经济产业省编制的《日本企业结构和活动基本调查》(BSJBSA)。这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定量衡量日本企业的活动,包括资本投资、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研发投资。为此,该调查涵盖了日本所有员工人数超过50人、实收资本超过3000万日元的企业。为了研究母公司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的公司和母公司在海外没有分支机构的公司之间通过出口学习的差异效应,我们采用了BSJBSA。其次,为了区分在出口市场(和其他外国市场)有子公司的公司和没有子公司的公司,我们使用了海外业务活动调查(SOBA)提供的公司自己的海外子公司的信息,SOBA是经济产业省编制的另一项政府调查研究。使用SOBA,我们可以确定企业是否在国外拥有子公司,以及它们位于哪些地区。

我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差异中的差异(DID)估计,以便在适当控制出口前企业异质性后,我们可以具体检查开始出口对企业绩效的因果影响。我们使用的数据集使我们能够确定出口商公司的子公司是否设在国外,以及出口商公司的母公司和/或子公司是否在国外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我们还可以测量对关联公司的出口总额。通过使用关联公司海外活动的详细信息以及出口公司与其关联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我们可以研究关联公司在国外市场的存在如何影响其出口后业绩。

我们的发现可以总结如下。第一,正如一些现有的研究报告所述,开始出口的公司比出口前的非出口公司表现得更好。具体来说,它们表现出以全要素生产率(TFP)衡量的更高生产率,以雇员数量衡量的更大规模,可能代表更高技能的更高工资,以及以流动资产与总资产之比衡量的更高流动性。这些结果与文献中广泛报道的出口企业特征一致。

其次,出口企业和留在国内的企业之间的TFP和劳动生产率差异在出口开始后显著扩大。就TFP而言,在开始出口时,这一差距扩大了1.3%,并在接下来的6年里继续增加到3.1%。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差距扩大了3.2%,然后增加到8.3%左右。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没有母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或自己的海外子公司的出口企业,这种企业绩效的改善在统计上和经济上都是显著的(案例1)。另一方面,对于同时拥有母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和自己的海外子公司的出口企业,从出口中获得的绩效收益在统计上不显著(案例2)。

为了观察这两种情况的结果差异,图1描述了在7年窗口期内DID对TFP的影响的点估计值序列,以及这两种情况下的95%置信区间。虚线表示情况1及其置信带的DID效应的点估计,而粗体和细实线表示与情况2相关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7年窗口期内,没有母公司在海外设有分公司或自己在海外设有子公司的出口企业(即虚线)的DID效应稳定增加,且具有较小的置信区间,而有母公司在海外设有分公司和自己在海外设有子公司的出口企业(即实线)的DID效应则具有较大的置信区间。这一结果表明,就DID对TFP的影响而言,情况2中的出口企业比情况1中的出口企业更具异质性。

图1.DID对TFP的影响(同时拥有子公司和母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出口公司vs.没有子公司和母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出口公司)

同样,对于母公司在海外设有分支机构但没有自己的海外子公司的出口企业,多数DID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即使出口公司自己的海外子公司在出口市场上不存在,只要母公司在国外,就不能清楚地观察到出口学习效应。

与这些结果有些不同的是,对于没有母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但有自己海外子公司的出口企业,TFP表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遵循与整个出口企业样本相似的模式。将这一结果分为向自己的海外子公司出口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和没有向自己的海外子公司出口的企业,我们可以确认,这一结果是由没有向自己的子公司出口的企业的类型所驱动的。

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当企业开始出口时没有海外附属公司或有自己的海外子公司,而不是在出口目的地时,由于出口而提高的生产率观察得更清楚。另一方面,如果关联公司在海外市场存在,则从出口获得的生产率是高度异质性的。这意味着后一种情况包括了开始出口的公司的各种各样的经验。一方面,即使是有海外附属公司的出口公司也可以通过修改其产品以适应当地需求的方式从出口中有效地学习- -在这些情况下,出口活动主要是由出口公司自己主导的。然而,另一方面,当所有的出口活动都是来自母公司的直接订单时,出口公司就很少有机会从它们的出口中学习。我们把理解TFP改善中如此大的差异的来源留给未来的研究。

结束语

我们的分析还强调了确定企业新进入出口市场的准确时机的重要性。事实上,在海外设有子公司的总公司在出口之前,可能已经通过与总公司的沟通了解了情况。因此,他们可能已经实现了潜在的性能改进,尽管在开始导出时不一定是这样。我们的分析表明,一旦我们关注企业新接触出口市场的时机,通过出口学习的效果就会被更清楚地观察到。

这里提出的研究可以向多个方向扩展。一种方法是进一步考虑出口公司在海外拥有的子公司的类型(例如零售、批发、制造等)和产品的类型,以缩小可以实现出口学习效果的情况。其次,另一个有趣的分析将是关注特定的总体冲击,如金融危机。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第一次进入出口市场可能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但这一渠道如何受到当地需求突然下降或财政资源严重短缺等因素的干扰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Bernard, A B和B Jensen(1999)“杰出的出口商表现:原因,结果,还是两者都有?””,国际经济杂志47: 1 - 25。

Damijan, J P, C Kostevc和S Polanec(2010)“从创新到出口还是反过来?””,世界经济33: 374 - 398。

De Loecker, J(2007)“出口产生更高的生产力吗?”来自斯洛文尼亚的证据”,国际经济杂志, 73: 69 - 98。

De Loecker, J(2013)“通过导出检测学习”,美国经济杂志:微观经济学5: 21。

Hayakawa, K, T Machikita和F Kimura(2012)《全球化与生产力:企业层面分析的调查》,经济调查杂志26日:332 - 350。

Hosono, K, D Miyakawa和M Takizawa (2015)通过出口学习:外国附属公司的存在重要吗?RIETI讨论文件,15-E-053。

伊藤,K(2011)”出口学习效应的来源:出口促进创新吗?RIETI讨论文件,11-J-066。(日本)。

Ito, K和S Lechevalier(2010)“为什么一些公司持续优于其他公司:研究创新和出口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产业和企业变革19日:1997 - 2039。

Keller, W(2004)“国际技术扩散”,经济文献杂志42: 752 - 782。

木村,F和K清田(2006)《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生产力:来自日本企业的动态证据》,《世界经济学评论》, 142: 695 - 719。

Kiyota, K和S Urata(2008)《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以日本为例》,日本与世界经济20: 338 - 352。

Manjon, M, L A Manez, M A Rochina-Barrachina和J Sanchis-Llopis(2013)《通过出口重新思考学习》,世界经济回顾149: 5-22。

瓦格纳,J(2007)“出口和生产力:来自企业层面数据的证据调查”,世界经济30: 60 - 82。

Yashiro, N和D Hirano(2009)“所有出口商都从出口繁荣中受益吗?”《来自日本的证据》,KIER工作论文,第689期,京都大学经济研究所。

脚注

1在另一项类似的研究中,Kiyota和Urata(2008)报告称,出口企业更有可能实施外国直接投资。参见Hayakawa等人(2012)对出口和生产力研究的深入调查。

3884年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