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stleblower.jpg
VoxEU 金融监管与银行业 工业组织

告密的威慑作用:来自离岸银行的证据

根据犯罪的标准经济学理论,举报人应该改善被揭发的肇事者以外的不道德行为,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本专栏以离岸银行为例,考察检举是否成功阻止了未来的不道德或犯罪行为。根据2008年第一起与逃税有关的举报事件的证据,可以预期,泄密的感知概率会增加,这将阻止犯罪离岸银行服务的需求和供应,并减少离岸银行的收益。

在数字时代,举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任何持有机密信息的人都可以通过将其发布在网上,轻易地将其公之于众,而像维基解密这样的组织专门接收、处理和传播泄露的信息。

举报人因其对“道德和诚信”的贡献而被誉为“我们时代的英雄”(联合国2016年)。这种观点背后的假设是,举报不仅会导致对非法或不道德行为被曝光的个人和公司的制裁,还会更广泛地影响和改善行为。如果举报人被认为能增加犯罪被发现和被制裁的可能性,那么这种威慑效果与标准的犯罪经济学理论是一致的(Becker 1968)。然而,到目前为止,这还没有经验的记录。

离岸银行的检举

避税天堂银行泄露的信息为研究检举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阻止犯罪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实验室。虽然避税天堂的银行账户本身并不违法,但它们通常用于逃税(Alstadsæter et al. 2017),这使得账户持有人,有时也包括协助逃税的银行家,容易受到刑事起诉。因此,对于避税天堂账户的所有者以及避税天堂的银行家来说,如果信息被税务机关获取,客户文件泄露将面临法律制裁的风险,如果在网上发布,还将面临公开羞辱的风险。

这种类型的第一次泄露来自列支敦士登的LGT银行,当时一名计算机技术人员提取并将客户信息分发给了几个国家的税务机关。2008年2月14日,德国警方突袭了德国邮政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朱姆温克尔(Klaus Zumwinkel)的办公场所,并以逃税的罪名拘留了他。很快就清楚了,这些指控是基于泄露的客户文件,其中还包含数百名其他德国逃税者的有罪信息。这件事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纽约时报》、《世界报》、《世界报》和《国家报》等媒体都对其进行了重点报道。

不久之后,避税天堂的银行也发生了其他泄密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2009年瑞士汇丰私人银行的泄密事件,2015年由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发表,被称为“瑞士泄密”。

股市对泄密的反应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调查了避税天堂银行客户信息的泄露是否起到了阻止离岸银行服务犯罪使用的作用(Johannesen和Stolper 2017)。在我们的主要分析中,我们估计了数据泄露对已知提供此类服务的银行股价的影响。股票价格反映了在所有可用信息下预期未来利润的净现值。因此,如果我们观察到这些银行的股价恰好在客户信息泄露的时候下跌,这似乎是因为金融市场预期与犯罪离岸服务相关的利润会减少。从概念上讲,银行预期利润的下降可能来自离岸银行市场的需求侧(需求曲线向内移动)或供应侧(成本曲线向外移动)。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犯罪离岸服务的均量都将低于泄漏之前。

图1显示了以LGT银行数据泄露为中心的46家瑞士银行在21天窗口内的异常收益。样本经过精心挑选,只包括承认协助客户逃税的银行——其中一些是在美国司法部(US Department of Justice)发起的刑事调查的背景下进行的,另一些是在美国一项法律计划的背景下进行的,该计划允许瑞士银行通过全面披露其跨境活动和支付适当的罚款来解决刑事责任。如图所示,我们样本中的银行在泄漏前十天的正常回报率非常高,但在泄漏后的前四天却获得了-2.2%的异常回报率。

图1瑞士各银行累计异常收益从LGT银行泄漏前后

股市反应的解读

这些发现表明,LGT银行的泄密事件降低了市场对帮助外国客户逃税的避税天堂银行未来收益的预期。最合理的解释是,市场认为泄密是对离岸逃税的有效威慑。由于离岸逃税以前从未在泄密的背景下被曝光过,离岸账户所有者和银行家很可能在LGT银行泄密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一风险。或者,他们可能给泄漏的可能性分配了一个非常小的概率,并在第一次发生泄漏时更新了他们对这个概率的信念。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可以预期的是,泄密可能性的增加将抑制犯罪离岸银行服务的需求和供应,并减少离岸银行的收益。

一些额外的实证检验支持对主要结果的这种解释,并为起作用的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首先,与离岸逃税没有关联的瑞士银行在泄密后的几天内没有获得异常回报。因此,主要样本中的负超额回报率并非由影响整个瑞士金融业的混杂冲击所驱动。其次,避税天堂银行随后的数据泄露与异常回报无关,这表明,第一次泄露导致离岸账户所有者和银行家将举报风险纳入了逃税的计算,而随后的泄露与对这种风险的信念的重大更新无关。第三,有关避税天堂的重要新闻报道不涉及数据泄露,例如,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总统因通过瑞士银行账户逃税而接受调查的消息,也与异常回报无关。这表明,媒体关注本身并不会降低离岸银行的股价,当它没有提供有关逃税者被发现风险的新信息时。

最后,我们探讨了在已知与逃税有关的瑞士银行样本中,股票市场对LGT泄漏的反应的异质性。如图2所示,被美国检察官调查的银行的反应要比后来通过自愿披露来解决刑事责任的银行大得多。据推测,美国检察官选择瑞士银行进行调查,是基于这些银行参与离岸逃税的事前信息——拥有类似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可能会认为,离岸逃税风险增加对这些银行的不利影响最大。

图2瑞士各银行累计异常收益的异质性从LGT银行泄漏前后

储户对泄漏的反应

我们还利用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外资银行存款国别数据,对LGT数据泄露的威慑效应进行了补充分析。如图3所示,在泄漏之前,避税天堂和非避税天堂的外资存款存量演变非常相似。然而,在2008年第一季度,在避税天堂的存款相对于在非避税天堂的存款下降了10%以上,在统计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一估计显然与泄密事件发生后离岸犯罪银行服务使用的显著下降相一致,而且在合理的假设下,其幅度与瑞士银行股票市值的估计下降相一致。

图3外资在避税天堂和非避税天堂的存款

结论

虽然许多研究描述了哪些条件有利于举报(例如Dyck等人,2010年),法律、经济学和犯罪学方面的更广泛文献探讨了透明度和公共信息在更广泛地威慑犯罪行为方面的作用(例如Kahan和波斯纳,1999年,Bo等人,2015年),但本专栏中描述的发现构成了关于举报威慑作用的第一个经验证据。

我们的发现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影响离岸逃税的因素,例如资本收入的税率(Hanlon等人,2015年),税收执法(Johannesen和Zucman 2014年,Johannesen 2014年,Omartian 2016年)和税收大赦(Alstadsæter等人,2017年;Langenmayr 2015)。

参考文献

Alstadsæter, A, N Johannesen, and G Zucman(2017),“逃税与不平等”,工作论文。

贝克尔(1968),《罪与罚:一种经济学方法》,政治经济学杂志76(2), 169 - 217。

Bo, E E, J Slemrod,和T O Thoresen(2015),“互联网税收:公开披露的威慑效应”,美国经济杂志:经济政策7(1), 36 - 62。

戴克,A, A莫尔斯和L Zingales(1991),“谁揭发了公司欺诈?”,金融杂志65(6), 2213 - 2253。

Hanlon, M, E L Maydew,和J R Thornock(2015),“回家的路很长:美国逃税和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海外投资”,金融杂志70(1), 257 - 287。

Johannesen, N(2014),“逃税与瑞士银行存款”,公共经济学杂志111年,46 - 62。

Johannesen, N,和T B M Stolper(2017),“举报的威慑效应——对避税天堂银行泄露客户信息的事件研究”,工作论文。

Johannesen, N, and G Zucman(2014),“银行保密制度的终结?二十国集团打击避税天堂的评估”,美国经济杂志:经济政策6(1), 65 - 91。

Kahan, D M, and E A Posner(1999),“羞辱白领罪犯:联邦量刑指导方针改革的建议”,法律与经济学杂志42 (s1), 365-392。

Langenmayr, D(2015),“逃税的自愿披露——增加收入,还是增加逃税的动机?”,公共经济学杂志151年,110 - 125。

omtian, J(2016),“税务信息交换和离岸实体:来自巴拿马文件的证据”,工作论文。

联合国(2016年),“促进民主和公平的国际秩序”,独立专家阿尔弗雷德-莫里斯·德扎亚斯提交大会的第五次报告,8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