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allion15novfig1.jpg
VoxEU 贫困与收入不平等

中国收入分配的新目标:来自1981年调查数据的一些见解

中国的政治领导层最近承诺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以创造一个不那么两极分化、更“橄榄形”的财富分配。本专栏讨论了减少收入两极分化和其他目标(包括减少贫困)之间的潜在权衡。一个明显的担忧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如何影响两极分化的程度,但该国的历史记录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严重的权衡,包括经济增长、减贫和整体社会福利。但是,需要在具体政策努力的范围内进一步考虑可能的权衡,例如在农村地区扩大社会服务的覆盖范围。

除了消除贫困这一普遍目标之外,国家领导人很少明确提出全国收入分配的目标。简而言之,中国领导层提出的目标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新华社2021年),或者别的什么《经济学人》

因此,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关于其他目标可能存在的权衡。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权衡可能很难在可观察数据中事后确定,这些数据也反映了过去的冲击和政策选择(考虑到当时面临的权衡)。要了解与这一新目标相关的历史经验表明了什么,我们需要量化多个分配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定义和衡量“充实橄榄枝”的想法(《经济学人》2021年版)。

当然,中国在减少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有案可根据的成功,生活在官方贫困线以上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Chen和Ravallion 2021年)。许多摆脱绝对贫困的人进入了中国的中产阶级。当然,这意味着什么取决于环境。中等收入群体的普遍定义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们认为的中等收入水平显然与今天不同。“充实橄榄枝”可以解释为缩小收入相对于当前中位数的差距,这可能比固定的实际收入绝对水平提供了一个更相关的参考点。

这一观点表明,经济学中存在的两极分化概念,与监测中国在“充实橄榄枝”方面的表现以及识别与其他目标之间的潜在权衡有关。文献中有一种测量方法,即福斯特-沃尔夫森(FW)极化指数(Foster And Wolfson 2010)。收入相对于中位数的差距越大(无论向哪个方向),FW指数就越高。在两极分化的概念和收入分配的其他目标之间可以找到什么权衡?时间序列的证据说明了什么?

权衡

我们的新论文(Ravallion和Chen 2021)指出了一些关于减少收入两极分化(解释为收入相对于中位数的差距)和其他有价值目标(包括减少贫困)之间潜在权衡的理论争论。一些有利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的政策很可能产生两极分化。政策制定者需要意识到这些潜在的权衡。它们在实践中有多重要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个明显的担忧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如何影响两极分化的程度。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理论论证。只增加收入(相对于中位数)的增长过程显然是两极分化的,而只增加最贫穷的一半(相对于中位数)的收入的增长过程将是去两极分化的。另一方面,分配中性的增长过程——即所有收入水平以相同比例增长——将使两极分化指数保持不变。然而,这样的增长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绝对贫困和弱相对贫困,并从绝对价值上丰富中产阶级(Ravallion 2016)。

虽然这在文献中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人们可能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通过结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产生消除两极分化的效果,因为最贫穷的人会向中产阶级靠拢。这也不是标准不平等指数可能捕捉到的潜在分布变化随发展的一个方面。然而,较贫穷的一半人口中潜在的去两极分化的收益可能与(主要是城市)上一半人口(由精英、熟练工人和拥有股本和/或租赁房产的人组成)的两极分化收益同时出现。

对较低两极分化的分配将导致较低经济增长的观点,也可以从有关增长经济学的文献中得出反驳意见。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增加中产阶级的份额(通过各种措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减贫(我们的论文引用了有关这个主题的各种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需要找到任何总的权衡。

与中国相关的还有城乡平均收入之间巨大差距的演变。这反映了社会政策(保健、教育和社会保护)方面长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阻碍国内移徙的障碍(特别是通过移民)户口登记制度)和行政土地分配过程(我们的论文提供了这方面的文献参考)。考虑到中国城乡之间巨大的平均收入差距,城乡部门分化的程度——人们生活在不同部门的程度——也可能对收入不平等和两极分化产生影响。

这些观察表明,对两极分化的关注引发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新政策问题。当代中国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央政府的目标是消除户口登记制度——中国内部的“护照”制度,限制农村移民进入城市服务和市场。而正在进行的改革户口这一制度无疑将有助于减少贫困,但对两极分化的影响尚不清楚,因为大部分个人利益和放松的成本户口限制可能落在中间值的较低一侧,这表明这些改革可能是两极分化的。放松的潜在两极分化效应户口限制措施需要与其他考虑因素相平衡,包括减少贫困。

时间序列证据表明了什么

除了认为福斯特-沃尔夫森指数与“充实橄榄枝”理念的精神非常吻合(因此为监测实现这一目标的进展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工具)之外,我们的新论文还在总体时间序列数据中寻找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促进增长的改革之后权衡的迹象。要将我们的估计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依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收入分配表格。尽管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微观数据尚未公开,但我们使用现有数据分别估计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参数化洛伦兹曲线。然后,我们将这些数据汇总成全国洛伦兹曲线,考虑到中国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同时考虑到城市和农村地区物价通胀率之间的差异(我们的方法在Ravallion和Chen 2021中有更全面的描述)。

图1总结了我们对FW极化指数随时间变化的估计。我们看到全国两极分化程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尽管有两个不同的转折点: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短暂转折点,另一个始于2009年。在每个城市和农村地区,TPs不太明显,表明存在一些强烈的部门间效应。

图1中国收入两极分化指数

:作者的估计,如Ravallion和Chen(2021)所记载。

在时间序列数据中,我们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两极分化(一方面)与经济增长或减少贫困和不平等(另一方面)之间存在任何负面的协同作用。我们发现,到2009年,两极分化随着平均收入的上升而加剧,但这似乎是虚假的,反映了共同的时间趋势。在减贫程度较高或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两极分化通常不会更快。我们发现基尼指数和福斯特-沃尔夫森极化指数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作用。我们也没有发现,较贫穷的一半人口(他们几乎只在农村地区开始)城市化速度更快的时期往往更两极分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减少两极分化是中国的一个新的政策目标,历史记录表明,未来没有任何严重的权衡,包括经济增长、减贫和整体社会福利。中国两极分化趋势的总体上升趋势最近出现逆转,几乎完全是由上半部分人的中位数正常化收入下降所驱动的。

与未来减少两极分化的政策选择特别相关的是,我们发现,图1中中国全国两极分化指数的上升和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平均收入差距的演变。在这方面,历史记录也很少支持缩小城乡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的观点;事实上,我们收集的数据显示的恰恰相反。但是,需要在具体政策努力的范围内进一步考虑可能的权衡,例如扩大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覆盖范围,并考虑到这些努力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陈s和M Ravallion(2021),《中国贫困的冲突叙事》,发展经济学杂志153(11月),即将到来。

《经济学人》杂志(2021年),“充实橄榄树”,8月28日。

福斯特、J和M沃尔夫森(2010):《两极分化与中产阶级的衰落:加拿大和美国》,经济不平等期刊8: 247 - 73。

拉瓦雷,M (2016),《贫困经济学:历史、衡量和政策》,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Ravallion, M和S Chen(2021),《如何充实橄榄?》《中国收入两极分化研究》,《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报告》29383。

1680年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