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趋势

关于区域人口分布的第一个典型事实是城市化的稳步进展。如图1所示,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口比例长期以来都在稳步增长(联合国2011年)。

图1.按主要地理区域划分的城市人口份额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人口向大都市地区集聚。图2显示了2010年全球GDP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各大城市的人口比例。虽然都市圈的定义因国家而异,但联合国城市群数据库包括中心城市和郊区,并提供了都市圈的通用定义(http://esa.un.org/unup/unup/index_panel2.html).

图2a和2b.战后大都市地区份额的变化趋势

在研究期间,每个样本国家的人口都有所增加,平均而言,由于区域间移民,最大的大都会地区的人口份额也有所增加。为了证实这一趋势,我计算了每个国家最大都会区的人口份额与其样本年份之间的相关系数。在这30个国家中,24个国家的相关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4个国家显著负,2个国家不显著。换句话说,在GDP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大多数大城市的人口比例自二战以来一直在增长。这是第二个风格化事实。

图2a显示了25个国家中每个国家各自最大的都会区的人口份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而图2b显示了五个国家中各自的人口份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东京、利雅得和首尔的增长尤其显著——在60年的研究期间,这些城市增长了大约15个百分点。

大多数最大的城市群都经历了战后的逐步增长,只有纽约等少数例外。美国的区域演变可以用四个多世纪以来从欧洲移民到西部地区来解释。本专栏不关注这些少数的例外情况,而是讨论从农业社会开始到后来发展为工业化社会的最大城市群的逐渐增长。

历史趋势

人们一致认为,虽然早期地区人口分散,但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他们越来越集中在一个首都地区。本专栏绘制了几个国家的长期区域人口分布图,以评估工业革命和最近的IT革命如何通过航运和通信成本的降低影响核心地区的城市化和集聚(Bairoch 1988)。

为了评估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长期变化,我考虑了一个随时间固定的空间单位。一个空间单元应该足够大,以包含一个中心城市和可交换的郊区的大都会地区。

我收集了地区人口的历史数据,并汇总了八个国家样本的精选数据:巴西、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加拿大和美国——这是我能够找到的数据来源。对于其他国家,要么是数据的采样周期过短,要么是区域数量过少,无法观察到长期的集聚趋势。数据来源在Tabuchi(2012)中列出。各地区历史人口占比如图3a-3h所示。

图3a和3b.巴西(左)和法国的地区人口比例

图3c及3d.英国(左)和意大利的地区人口比例

图3 e.日本地区人口比例

图3 f.西班牙地区人口比例

图3g和3h.加拿大(左)和美国的地区人口比例

对图3a-3g的目视检查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特征,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包含最大都市圈的地区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人口增长。特别是巴西(图3a)、法国(图3b)和日本(图3e)拥有最大都市圈的地区相对于各自国家的其他地区表现出了显著的增长。事实上,在各自的研究期间,研究地区的比例在法国增加了两倍,在巴西和日本增加了2.5倍。西班牙的增长模式与此类似(图3f)。然而,西班牙的两个中心地区——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也出现了快速的人口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文化不同(尽管巴塞罗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失去了份额)。因此,同样的基本力量似乎在这些国家发挥作用。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从长期来看,这七个国家中,拥有最大都市圈的地区的人口份额显著增加,而其他地区的人口份额则减少了。这是第三个,也是一个新的风格化事实。

最后,公平地说,并非所有国家都经历了相同的区域增长模式。美国是个明显的例外。它最大的大都会区(纽约)和首都(华盛顿特区)属于这个国家的中东地区。根据图3h,自19世纪初以来,中东地区的份额一直在下降。这种下降与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加拿大安大略省在20世纪上半叶的经历相对相似。中东地区和安大略省的人口比例下降可能是由于上述对西部地区的定居,而其他国家则有数千年的定居历史。

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

这种向核心地区集聚的历史趋势可以用克鲁格曼(1991)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文献来解释。在Tabuchi(2012)中,我将克鲁格曼的模型扩展到多个区域,区域间运输成本不对称,固定需求分布不对称。我展示了在贸易文献(Krugman 1980)中观察到的国内市场效应,即运输成本足够高,而运输成本足够低,则完全聚集在经济的地理中心。

由于这些发现近似于我的样本国家所经历的历史趋势的早期和晚期(图3a-3g),我得出结论,这些新的经济地理模型能够复制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城市群到核心区域的现实世界趋势。

编者按:本专栏所基于的主要研究(Tabuchi 2012)最初出现在日本经济贸易工业研究所(RIETI)的讨论论文中。

参考文献

拜洛克,P (1988),城市与经济发展:从历史的开端到现在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克鲁格曼,P(1980),“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贸易模式”,《美国经济评论》地球科学,32(3):357 - 357。

克鲁格曼,P(1991),“递增收益与经济地理”,政治经济学杂志中国科学院学报,32(3):344 - 344。

Tabuchi, T(2012),“NEG模型能够模拟现实世界中的集聚吗?”,论文F-854,东京大学(即将出版)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学“,).

联合国(2011年),《世界城市化展望,2011年修订本,城市和城市群数据》。

1260年读

Baidu
map